机械清淤对水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期间,但这种影响通常是短期和局部的。以下是机械清淤对水质的具体影响及应对措施:
1. 短期水质影响
悬浮物增加:机械清淤过程中,挖掘和搅动底泥会导致水体中悬浮物(SS)浓度暂时升高,使水体变得浑浊。这种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河段,随着水流的稀释和悬浮物的沉降,影响范围通常有限。
污染物释放:底泥中蓄积的有机物、氮、磷等污染物可能在清淤过程中重新释放到水体中,短期内加重局部河段的污染程度。
2. 长期水质改善
清除内源污染:机械清淤可以有效清除河道底泥中的污染物,减少内源污染负荷,从而改善水质。例如,弥苴河综合整治工程通过清淤,显著降低了水体中的总有机质、总磷(TP)和总氮(TN)含量。
增强水体自净能力:清淤后河道水深增加,过水断面面积扩大,水体流动性增强,有利于溶解氧的增加和污染物的稀释,从而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。
3. 环境影响的缓解措施
施工时间选择:通常选择在枯水期进行清淤,此时河流流量小,对水体的扰动范围较小,悬浮物扩散程度有限。
围堰和防污屏:在施工区域设置围堰或防污屏,可有效减少悬浮物扩散对周边水体的影响。
废水处理:清淤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需集中收集处理,避免直接排放到水体中。
生态修复:清淤后结合生态修复措施,如种植水生植物、投放微生物菌剂等,有助于快速恢复水体生态功能。
4. 总结
机械清淤对水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施工期间,表现为悬浮物增加和局部污染加重,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。清淤完成后,随着内源污染的清除和水体自净能力的提升,水质将显著改善。通过合理规划施工时间和采取环保措施,可以有效减少机械清淤对水质的负面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