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河道清淤工程中,清淤只是第一步,后续对清淤出来的淤泥处理同样关键。若处理不当,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,还可能引发二次污染。因此,探寻科学有效的淤泥处理方式,实现淤泥的减量化、无害化与资源化,成为当下河道生态治理的重要课题。
还田利用,肥沃土壤促生产
对于未受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污染的淤泥,还田是一种既经济又环保的处理方式。像平湖市新仓镇芦湾村,将约 2.4 公里庙河清出的近 1 万立方米淤泥,堆放在河边 8 亩低洼地上用于种植莲藕。这些淤泥富含氮、磷、钾等元素,为莲藕生长提供了丰富养分,使得藕田亩产超 1500 公斤,亩均效益达 6000 元左右。海宁市则在晚稻收割前,通知农户在指定区块不种植冬季作物,将淤泥堆高 20 - 25 厘米用于来年种稻,有效利用了淤泥肥力,改良土壤结构,减少了化肥使用量,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。
加工制肥,资源转化育绿植
部分企业将淤泥加工制成肥料,发挥其潜在价值。嘉兴三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,先对淤泥进行检测,根据检测结果分类处理。重金属超标的淤泥制成林木有机肥,未超标的则制成适用于稻田、蔬菜瓜果基地的有机肥。制作时,将秸秆粉碎后加水搅拌,与淤泥混合,并加入鸡粪、羊粪等,经过半个月发酵,使秸秆腐烂释放肥力被淤泥吸收,再二次发酵、机械脱水烘干制成肥料粒子。该公司年处理秸秆 1500 余吨、淤泥 5 万余立方米,产出肥料 3500 余吨,变废为宝,为农业生产提供绿色肥料。
制作建材,创新应用拓领域
淤泥在建材制作方面也有广阔应用前景。永嘉瓯北河道清淤工程涉及的 18 条黑臭河清出的淤泥,成为当地 10 家新墙材企业的原料。强力红页岩墙体建材有限公司每天接收 10 卡车近百吨淤泥,用于生产矩形孔砖。这种砖加入锯末粉后,具备保温、隔热、吸音、抗渗等优点,提升了产品性能,拓展了淤泥资源化利用途径,减少了对传统建材原料的依赖,同时降低了建筑能耗。
绿化种植,改善景观美环境
清淤淤泥用于绿化种植土调配效果显著。在长兴虹星桥镇,绿浩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用镇里清出的近万方淤泥种植草皮,产品畅销全国;浦江将浦阳江东溪口、西溪口及黄宅镇义乌溪清理出的淤泥,分别用于 “三江口” 人工湿地种植苗木花卉和两岸河堤绿化,使用量达 12 万余立方米。淤泥为绿植生长提供良好基质,助力打造优美景观,改善城市生态环境,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的统一。
“毒泥” 处理,多元方法保安全
受工业污染严重地区的淤泥,成分复杂,处理难度大,可借鉴城市污泥处理方式。
- 污泥干化:海宁天通吉成机械有限公司开发的圆盘式污泥干化机,能对污泥进行半干化或全干化处理,结合焚烧、填埋等集成技术,实现污泥减量化、稳定化、无害化处置,单机日处理能力达 150 吨。
- 污泥发电:嘉兴新嘉爱斯热电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污泥焚烧综合利用项目,日处理污泥近 2000 吨。污泥烘干后掺煤燃烧,接入发电机组发电,既处理了污泥,又产生电能,实现资源回收利用。
- 污泥干馏制生物碳:永康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干馏碳化处理生产线,日处理污泥 50 吨,10 吨含水率 80%的污泥经干馏可得 1 吨生物碳,用于土壤改良,避免了焚烧产生的二恶英等二次污染。此外,还可探索微生物降解、化学脱毒、植物修复等方法,实现有毒淤泥安全处置。
建立长效机制,保障处理可持续
当前,各地在淤泥处置中存在清淤方案不科学、执法主体不明确等问题。建立长效机制迫在眉睫。长兴县出台清淤实施方案,明确技术与土方处理方案,水利局成立督查组督导,制定验收办法规范管理,对不合格项目暂缓补助资金,确保清淤成效与淤泥合理处置。婺城、柯桥等地则对参与淤泥处置企业给予用地优先、运费补贴等政策优惠,鼓励社会力量参与。省级部门也积极行动,出台优惠政策、提供资金支持、加大执法力度。从源头上减少河道淤泥产生,避免毒泥出现,实现水岸同治,才是淤泥处置的根本之策。
河道清淤出来的淤泥处理方式多样,应依据淤泥性质、污染程度及当地实际需求,选择合适方法,构建从处理到监管的完整体系,实现河道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,让河道清淤工程真正为生态环境改善发挥最大效能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