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道清淤过程中应如何保护河道生态环境?
时间:2025-08-19 10:53:45 点击次数:
河道清淤是改善水环境、恢复河道功能的重要措施,但施工过程若操作不当,易对水生生物、河床结构及周边生态造成破坏。为最大限度减少负面影响,需从施工设计、作业控制、生态修复及长期监测等环节落实保护措施,具体如下:
一、施工前生态评估与规划
- 全面生态调查
- 生物多样性普查:记录河道内鱼类、底栖动物(如螺类、蚌类)、水生植物(如芦苇、菖蒲)的种类、数量及分布,识别重点保护物种(如濒危鱼类产卵场)。
- 水质基线测定:检测施工前水体的溶解氧、氨氮、总磷、重金属等指标,作为后续对比基准。
- 河床结构分析:通过声呐探测或钻孔取样,评估河床底质(砂石、淤泥、硬质基底)的组成及稳定性,避免破坏鱼类栖息地。
- 生态友好型施工方案设计
- 分段分时施工:将河道划分为多个施工段,逐段清淤并保留部分水域作为生物避难所;避开鱼类繁殖期(如春季)和候鸟迁徙期施工。
- 低影响清淤技术选择:优先采用环保绞吸船、螺旋式挖泥装置等对水体扰动小的设备,避免使用爆破、高压水枪等破坏性方法。
- 案例:太湖清淤工程中,通过“绞吸船+生态浮床”组合工艺,减少施工对水生植物的直接破坏。
二、施工中生态保护措施
- 水生生物保护
- 人工迁移保护:对施工段内的重点保护物种(如中华鲟、胭脂鱼等)进行人工捕捞并转移至安全水域,施工完成后放归。
- 产卵场保护:在鱼类产卵期(如4-6月)暂停施工,或对产卵场区域采用人工加固底质、设置人工鱼巢等措施。
- 底栖动物保护:清淤时保留部分底质(如硬质河床、砾石层),为螺类、蚌类提供栖息环境。
- 水体环境控制
- 泥浆水处理:
- 采用“絮凝沉淀+过滤”工艺,使泥浆水SS(悬浮物)浓度从5000mg/L降至70mg/L以下后再回排河道。
- 设置多级沉淀池,上层清水达标后回用,底层淤泥脱水处理。
- 溶解氧维持:
- 在施工区域设置增氧设备(如曝气机),防止因泥浆悬浮导致水体缺氧。
- 控制单日清淤量,避免大量淤泥同时扰动造成溶解氧骤降。
- 案例:杭州西溪湿地清淤中,通过“分段施工+增氧机”组合,使施工段溶解氧维持在4mg/L以上。
- 河床结构保护
- 分层开挖控制:
- 对硬质河床(如岩石、混凝土)采用机械破碎而非爆破,减少振动对周边结构的破坏。
- 对软质河床(如淤泥、砂土)按“先上层后下层”顺序开挖,避免塌方。
- 生态基底保留:
- 在清淤区域保留10%-20%的原生底质(如砾石、枯木),为微生物和水生生物提供附着载体。
- 对需要硬化的河岸,采用生态护坡技术(如植草砖、石笼网),替代传统混凝土护坡。
三、施工后生态修复与监测
- 河床生态修复
- 底质改良:在清淤后的河床铺设天然卵石、人工生态基材(如椰壳纤维毯),促进微生物附着和水体自净。
- 植被恢复:
- 种植本土水生植物(如芦苇、菖蒲、苦草),构建“挺水植物-浮叶植物-沉水植物”立体生态系统。
- 采用“种子喷播+植生袋”技术,加速植被覆盖,减少水土流失。
- 案例:上海苏州河清淤后,通过种植12万平方米水生植物,使水体透明度从0.3米提升至1.2米。
- 生物群落重建
- 人工增殖放流:清淤后投放本地鱼苗(如鲢鱼、鳙鱼)和底栖动物(如环棱螺、河蚌),加速食物链恢复。
- 生态浮床应用:在河道中设置人工浮床,种植水生植物并附着微生物,吸收氮磷等污染物。
- 案例:太湖清淤工程中,通过投放200万尾鱼苗和设置5000平方米生态浮床,使水体富营养化指数下降30%。
- 长期水质与生态监测
- 指标跟踪:施工后6个月内每月检测水质(溶解氧、氨氮、总磷等)和生物指标(鱼类数量、底栖动物多样性)。
- 应急响应:若发现水质恶化或生物死亡,立即启动应急预案(如增加曝气、投放化学药剂)。
- 数据公开:通过政府网站或公示栏向公众公开监测结果,接受社会监督。
四、特殊场景生态保护要点
- 饮用水源地保护
- 采用“吸污泵+管道输送”工艺,避免泥浆水进入水源保护区。
- 施工区域设置双层围堰,防止渗漏污染地下水。
- 案例:北京密云水库清淤中,通过全封闭管道输送淤泥,确保水源地水质达标。
- 生态敏感区(如湿地、自然保护区)施工
- 施工前需取得环保部门许可,并配备生态监测人员全程跟踪。
- 采用“小型化、低噪音”设备(如电动挖泥船),减少对鸟类栖息地的干扰。
- 案例:鄱阳湖湿地清淤中,通过“人工清淤+无人机监测”组合,最大限度保护候鸟栖息地。
五、环保监管与责任落实
- 第三方监测与评估:委托具有资质的环保机构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测,出具生态影响评估报告。
- 公众参与机制:通过听证会、公示栏等形式向公众公开施工信息,接受投诉和建议。
- 责任追究制度:对违规倾倒淤泥、超标排放等行为依法追究施工单位及责任人责任,并纳入企业信用记录。
来源:天尼威环保,电话/微信:15261590666,转载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