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资讯
河道清淤的环保措施有哪些
时间:2025-08-19 10:52:25 点击次数:

河道清淤过程中若环保措施不到位,易导致水体污染、生态破坏及二次污染等问题。为确保清淤工程的环境友好性,需从施工前、中、后全流程落实环保措施,具体如下:

一、施工前环保准备

  1. 环境影响评估
    • 水质监测:提前检测河道水体的pH值、溶解氧、重金属含量等指标,作为施工后对比基准。
    • 生态调查:记录河道内鱼类、水生植物等生物种类及分布,评估清淤对生态的潜在影响。
    • 方案优化: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清淤范围、深度及施工方法,例如避开鱼类繁殖期施工。
  2. 环保设备准备
    • 防污屏障:在施工区域周边设置围油栏或防污帘,阻止泥浆扩散至非施工区。
    • 沉淀池/处理站:预建沉淀池或移动式污水处理站,用于处理清淤产生的泥浆水。
    • 密闭运输车辆:准备密封罐车或覆盖防尘网的运输车辆,防止淤泥运输途中洒漏。

二、施工中环保控制

  1. 泥浆水处理
    • 分级沉淀:通过多级沉淀池分离泥浆中的固体颗粒,上层清水达标后回排河道。
    • 化学絮凝:添加聚合氯化铝(PAC)等絮凝剂加速泥浆沉淀,减少沉淀时间。
    • 案例:某城市河道清淤项目采用“絮凝沉淀+过滤”工艺,使泥浆水SS(悬浮物)浓度从5000mg/L降至70mg/L以下。
  2. 淤泥运输管理
    • 路线规划:选择远离居民区、水源地的运输路线,避开交通高峰期。
    • 全程覆盖:运输车辆需全程覆盖防尘网,车厢底部铺设防渗膜防止渗漏。
    • GPS监控:对运输车辆安装GPS定位系统,实时监控行驶轨迹,杜绝非法倾倒。
  3. 生态保护措施
    • 分段施工:将河道划分为多个施工段,逐段清淤并保留部分水域作为生物栖息地。
    • 人工增殖放流:清淤后投放本地鱼苗,加速生态系统恢复。
    • 案例:太湖清淤工程中,通过人工投放螺蛳、蚌类等底栖动物,促进水体自净能力提升。
  4. 噪声与扬尘控制
    • 低噪声设备:选用电动挖泥船、静音型发电机等低噪声设备。
    • 洒水降尘:对施工便道、淤泥堆场每日洒水3-5次,抑制扬尘。
    • 围挡隔离:在施工区域周边设置2.5米高围挡,减少扬尘扩散范围。

三、施工后环保修复

  1. 河床生态修复
    • 底质改良:在清淤后的河床铺设天然卵石或人工生态基材,为微生物提供附着载体。
    • 植被恢复:种植芦苇、菖蒲等本土水生植物,构建水下森林。
    • 案例:杭州西溪湿地清淤后,通过种植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,使水体透明度从0.3米提升至1.2米。
  2. 水质长期监测
    • 指标跟踪:施工后6个月内每月检测水质,重点监测氨氮、总磷等指标。
    • 应急响应:若发现水质恶化,立即启动应急预案,如投放增氧设备或化学药剂。
  3. 淤泥资源化利用
    • 制砖/填土:将无污染淤泥与水泥、石灰混合制成免烧砖,或用于路基填筑。
    • 园林用土:经过脱水和消毒处理的淤泥可作为绿化用土,实现变废为宝。
    • 案例:上海苏州河清淤产生的淤泥被制成200万块透水砖,用于城市步道铺设。

四、特殊场景环保要求

  1. 污染淤泥处理
    • 分类处置:根据污染物类型(重金属、有机物等)选择固化稳定化、热解吸等技术。
    • 安全填埋:对无法资源化利用的污染淤泥,需送至危险废物处置场进行安全填埋。
    • 案例:某化工企业周边河道清淤中,含铬淤泥经固化处理后,浸出液中铬浓度降至0.1mg/L以下。
  2. 敏感区域施工
    • 饮用水源地:采用“吸污泵+管道输送”工艺,避免泥浆水进入水源保护区。
    • 生态保护区:施工前需取得环保部门许可,并配备生态监测人员全程跟踪。

五、环保监管与责任落实

  1. 第三方监测:委托具有资质的环保机构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测,出具监测报告。
  2. 公众参与:通过公示栏、听证会等形式向公众公开施工信息,接受社会监督。
  3. 责任追究:对违规倾倒淤泥、超标排放等行为依法追究施工单位及责任人责任。


来源:天尼威环保,电话/微信:15261590666,转载注明出处!

Copyright © 江苏天尼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    苏ICP备15047324号-2  SiteMap

拨打电话